波紋管作為柔性連接與補償元件,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、汽車排氣、化工管道及醫療器械等領域。其內徑尺寸直接影響流體通量、密封性能與裝配兼容性。然而,因波紋結構起伏不平、材質柔軟易變形,傳統卡尺或光學方法難以準確測量。
波紋管內徑測量儀(如氣動式、接觸式探頭或激光掃描型)應運而生。正確使用該儀器,是確保數據可靠、工藝合規的關鍵。

一、測量前準備
確保測量環境溫度穩定(建議20±2℃),避免熱脹冷縮干擾;濕度控制在60%以下,防止金屬探頭氧化或塑料波紋管吸濕膨脹。其次,待測波紋管需自然平放,不得受壓、拉伸或扭曲,尤其對橡膠或硅膠類軟管,應靜置30分鐘恢復原始形態。清潔內壁油污、粉塵,以免影響探頭滑行或傳感器讀數。
二、儀器校準
每次使用-前必須用標準環規或已知內徑的校準管進行零點與量程校準。對于氣動式測量儀,檢查氣源壓力是否穩定(通常0.4-0.6MPa);接觸式電子測頭則需確認探針無磨損、回彈靈敏。部分高精度設備支持多點校正,建議按實際測量范圍選取低、中、高三檔標準件校驗線性度。
三、規范測量操作
將探頭緩慢插入波紋管至目標位置(通常避開端部1-2個波峰,選擇中部穩定段)。啟動測量時,保持探頭軸線與管體中心一致,避免偏斜導致單側擠壓變形。對于帶波谷結構的金屬波紋管,宜采用“多截面多角度”測量法——在同一位點旋轉90°重復測3-4次,取平均值以消除橢圓度誤差。激光或光學類設備雖非接觸,也需確保內壁無強反光或透明材質干擾信號接收。
四、數據記錄與維護
測量完成后及時導出或記錄數據,標注測量位置、環境溫濕度及操作人員信息,便于追溯。使用后清潔探頭,存放于防塵干燥箱;定期檢查傳感器靈敏度與機械部件潤滑狀態,避免長期閑置導致卡滯。